2014年11月30日星期日

國際影后的霸氣


國際影后的霸氣

        若非鞏俐肚裡那條蟲,恐怕也難以明白為何國際影后在出席完金馬獎(全名為「台北金馬影展」)後,會氣得說狠話,炮轟影展不專業」、「不公正」、「一點意思也沒有。究竟這純粹是女王失落影后發爛渣,還是如她(通過經理人)所言,金馬獎有政治陰謀」﹖至今由她親口說過的話,只是離台前受傳媒採訪時笑笑口道:「我覺得一個好的電影節應該是公平競爭的,才會得到大家的尊敬,這一點很重要」當時大家未有察覺其不滿,直至由經理人發聲明,才知道是一怒而去
  



    弔詭的是,身為今屆評審主席的陳冲,卻在台上說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話:「這個獎在華語電影當中是最受尊重的一個獎,因為它非常嚴謹,非常公正」「非常公正」與「不公正」之間,是通過洞才能穿梭的盲點究竟那是私人的恩怨面子問題招呼不周或真如外界推測她被紅地毯的主持和侯孝賢「奚落」了呢﹖這耐人尋味的重話,並非小小一則娛樂花邊,或會被列入金馬史上的懸案中




    鞏俐是國際影后,在世界影壇是大名鼎鼎的。看她一身的打扮出席金馬應是大事一樁,那金光燦爛的低胸長裙晚裝,配全套粉紅珠寶誇張閃耀,重量級的身形本已霸氣十足,加上其姿態,足夠把鏡頭牢牢鎖住她最愛180度揮手,由左至右橫掃千cam,配上招牌笑容和無敵飛吻,女王的氣場實在十分強同是穿金的應屆影后台灣女星陳湘琪便完全發揮不到金色的爆炸力,在紅地毯上徹底被鞏俐KO




鞏大姐霸氣,不僅在於她的外表,也體現於這次回馬槍的力度頒獎禮過後,媒體都集中火力報道這單大料,有誰還記得拿影后的,是演技如舉重若輕,行雲流水」的陳湘琪呢﹖本應屬於陳的鎂光燈現在都紛紛聚焦鞏俐了,拿不到獎卻搶盡鏡頭,不知道鞏在發話的當兒,有沒有考慮遲些才發炮,好讓出爐影后多享受幾天﹖


    當然,若能多忍幾天,氣可能已消,平靜下來把火收了也說不定但以其北方人的直性子,可憋不了那麼久。正因為這樣,為何不就乾脆出來罵個夠,如張家輝所言把不快吐出來牛牛牛,不用大家猜度,金馬也免得蒙受不白之冤這樣,對她和影展也公道些,如今的說話,其實是傷人也傷自己

51屆以來首次去金馬受到媒體高度關注兼full gear紅地毯,信心滿滿的鞏俐應視獎項如囊中物她曾表示歸來中的失憶婦是她從影路上難度最高的角色,能得到大家和導演的認同才覺得真正成為一個好演員了挾著難度最高的角色出戰卻鎩羽而歸,失望之情可以想像但是,誰沒有失望過呢﹖好戲如郎雄61歲封金馬影帝,受盡台灣人愛戴的林青霞等了差不多20年才登影后寶座任你自視多高,也有比你強的人,況且藝術表演本來就是抽象的較量,評論時雖有客觀的標準,但投票那刻個人的感覺也佔分數,輸贏可能只差一線,輸了便等於沒面子是很落後自大兼陳腐的思想吧

鞏俐的台灣經理人曾敬超說鞏是山東大姐,說話向來直率若我是山東人,或許未能完全同意,直率「器可不能混為一談啊究竟鞏俐眼中的金馬獎是如何的不專業」﹖如何的一點意思也沒有若她沒有親自把這說個明白,恐怕指控本身也是不公正和太業餘吧

20141130 明報 星期日生活

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導演薈



  


導演薈

        資料是所有研究的基石在進行香港電影研究的時候,筆者每每感到乏力香港電影工業的歷史悠久,從事製作的人才鼎盛,在地圖上只得一點的城市,出現過輝煌的電影歲月,相對地,在保存和整理資料方面,卻一直追不上製作的步伐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辦事處於二十年前已開始籌劃,在保育香港電影上下了不少工夫,可是它的資金和人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為電影界每個部門出版工作者名冊,若業界各個崗位能積極整理同業的背景和資料,將對香港電影的研究工作注入強勁且紮實的力量因此,當捧著新鮮出爐由香港電影導演會出版的《導可道 非常導 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79-2013(The Ultimate Guide to Hong Kong Film Directors 1979-2013),我如獲至寶,心頭竟泛起一陣激動

    激動是因為「事非經過不知難」。多年前曾參與類似的電影資料大全的出版工作,主要負責資料搜集,每一張報紙每一份雜誌每一本戲橋,都得來不易,加上要聯絡有關的電影工作者進行訪問,過程艱辛複雜,有些因為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訪問後再要多番求證,才能整理出比較完整的口述歷史紀錄。看見導演大全」的資料詳盡,兩冊加起來共八百多頁,三十多年來香港電影導演的目錄一覽無遺,他們的生平簡介片目都詳細羅列,還有十分珍貴的導演的話,有助我們了解導演的性格和拍攝理念,可讀性極高一般的讀者未必會留意,但做過編輯的朋友必定認同,在處理這些資料的時候,每遇到要引證電影機構的名字片名 (書中列出內地及台灣上映時的戲名)、外國影展及獎項的名稱、導演們曾就讀的學校等等,要做到中英對照無訛,所花的時間和心力不足為外人道。非常敬佩此書背後的工作人員,看看名單,全是電影文化界的翹楚:總編輯黃國兆執行編輯陳柏生和張珮華英文編輯何思穎美術總監區丁平,謝謝你們!
 
        這種工具書像字典,通常有用時才翻閱,但筆者捧卷細讀,竟不自覺一口氣完成巨著導演的話」確是神來之筆有些導演像與失散多年的好友重逢般滔滔不絕,有些則非常寡言,只說一個字:「忍!」、「靈!,許鞍華覺得「拍得好,要說的都在電影說了,拍不好,附加一些解釋也沒有用,而查傳誼一句導演無語!」卻道盡了千言萬語――導演每天面對的困境和難題最後都是由他下達最後的指令,這特殊工種,要經歷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無論在體力和心智上皆是極大的考驗,但它帶來的滿足感,也是難以估量的


        能當上導演可能都是命運的安排,有些一片導演」的名字大家都熟悉,卻不知原來他們曾執導筒,像鍾鎮濤吳彥祖吳耀漢郭錦恩、王敏德和最近常被提及的元秋!我也特別留意女導演的動向原來在這段期間,香港曾出現了接近四十位女導演,在總數約六百七十人中只佔6%!這百份之六的電影工作者所作出的貢獻和影響卻難以量化,她們曾拍過美麗細膩觸動人心的影片,各位巾幗英雌請繼續加油努力!

        本書是非賣品,有興趣閱讀的朋友可向導演會或香港電影資料館查詢

20141123  明報 星期日生活

2014年11月16日星期日

現在未來式

 
 
 
 
(照片提供: 陳韜文教授)
 

現在未來式

        一場運動,喚醒的,不只是香港人的公民意識,還有我從未察覺,如江河決堤般爆發的民間創作力――在獅子山上掛幡立體光影畫像造型可愛到極的Mr & Little Miss漫畫以發泡膠和紙黏土製作的獅子山模型為運動而寫的歌曲、拍攝的短片等等……有人說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作為藝術的載體,其實同樣肩負著這種責任最近,我讀到可能是第一本和運動有關的小說

        《現在未來式》,名字讓人摸不著頭腦,文法或許不對,但在時間的荒野上,那或許是種未知的邏輯,而對於未知,否定只會顯得愚昧。作者朱順慈生於斯,長於斯,像你和我一樣,對身邊發生的事物有種切膚的感悟,小說雖寫於雨傘運動不久前,但內文不少部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暗角」竟在書中出現了三次!),社會的躁動不安,藉著故事主人翁陳元的經歷躍然紙上,作者於後記這樣寫著:「《現在未來式》就在這樣糾結的心情下寫成的過去現在未來,不再是一條單行線,小說移動了時間的座標,時空旅行的幻想安慰了我

        誰敢肯定時間必然是一條單行線﹖書中提到平行時空,另一個可能活在另一個時空,甚至是無限個,而透過時空錯置,人物穿梭於生命不同的截流進行「overlay把固有的記憶屏蔽了,殘留下的變成déjà vu,解釋了那些似曾相識的經歷,十分有趣
 

    關於美好生活,作者提出的懸念,教我深思:「我們總覺得,美好的時光在未來」真的,至少我是這樣想我總渴望得到甚麼,想努力爭取甚麼,總相信明天會更好,但是,如果事實不是這樣呢若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我還會使勁地努力去追求未來的美好生活﹖如果我們最好的時光都已是過去式,活著又是怎樣的滋味﹖「……逝去的日子,本來平平無奇,一朝隨風而逝變成昨天昨年,假以時日就自動升呢變成good old days」回憶真有那麼好﹖我們都沒有回到過去的能力,對於以往的美好生活,除非硬是要和自己過不去,否則腦袋都傾向選擇留下甜美快樂的片段美好預見在將來,美好留戀著以往,那麼,當下又如何照說,我們最能掌握的也只有當下,最了不起,也可能只如張家輝所說,捉緊了下一秒的將來說到尾,還是要珍惜現在活在這紛亂之世,受壓迫的,要緊記陳元的名言:「榮辱是一時,信念是一世

        這個城市,真的病了我們都集體抑鬱,無論你支持或反對甚麼,很難安然無恙地活著。我發覺自己患上了類似斯德歌爾摩症候群」的情緒病 (我知我們不是人質愛字頭不要急著抓狂!) ,戀戀以往回歸前的生活 (美好生活﹖) ,畢竟那不是短時間的相處,要連根拔起全盤忘記恐怕不容易吧,起碼要親生父母加倍愛我才可以健康成長向前邁進吧。國家富強雖為小部份的人民帶來富庶的生活,但在時間的漏勺下,若把榮華富貴都給過濾,留下的,又是怎樣的精神價值
 

        陳韜文教授和朱順慈合作拍攝與文字呼應的照片,漂亮得如夢似幻。其中一幅,佔領區的帆布帳蓬如天幕般罩著前途未卜的城市,像水墨畫帶點朦朧的想像美,他的照片不時出現光與影倒影的題材,配合現實與想像,生活與理想,人生就在虛幻的構思與生活現實中相互交織著

如果命運能選擇,你會願意親手編寫未來嗎

 

(《現在未來式》201411月,飛文工作室出版)

 

20141116  明報 星期日生活

2014年11月9日星期日

八十四歲的夢想


八十四歲的夢想

        潘迪華與《白孃孃》的緣份,就如劇中的一首歌,是多麼《奇妙奇妙》——42年前,42歲的她不惜一切,傾盡所有,把白孃孃的故事搬上舞台;潘姐姐今年84了,年事已高,追夢的心卻不變,竟排除萬難再次讓至愛的劇目重演,為的是希望讓它流傳下來,讓中國人也有引以為傲的音樂舞台劇。

 

        《白孃孃》於1972年首演,之前花了約7年時間籌備,換句話說,姐姐在六十年代已構思這香港第一部百老匯式的中國音樂劇。它糅合了中樂、西樂、歌舞、甚至是北派功夫,創新破格,前衛如「浸過鹹水」的李小龍也在後台向潘迪華說其製作雖好,卻比香港人行前了15!他此言非虛,事實上,上週筆者在欣賞《白孃孃》時,驚喜連連,劇中許多中西融合的元素出自潘姐姐的腦袋,她確是位非常大膽有型的時代女性!


李小龍和妻子蓮達到白孃孃後台探班
(左) 演小青的森森  (左二) 潘迪華
 
 
 和Cliff Richard合照
和Louis Armstrong 合照
 
這齣原名《仙娘奇緣》的音樂劇讓潘迪華賠上過百萬。那時候,麥當勞道一幢樓房才數萬元,可想而知她的投資實在是為藝術豁了出去。製作不菲,是因為她堅持一切都要最好最美――編導是舞台界的先鋒盧景文,顧家煇包辦十多首歌曲,由黃霑等高手譜上美絕的歌詞;舞台製作認真,音響器材也是專程從德國運來的。至於戲服,則由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上官大偉擔任,他就是多才多藝,既懂攝影,繪畫也精的唐書琨。那些戲服在今天看來也絕不老套過時,色彩鮮艷亮麗 (白孃孃每套服裝也帶點白,代表她的真身) ,且用上高價的泰國絲和organza,細緻、貴氣、講究。
 
  

 當年報章的評論和廣告
 

這次重演,潘迪華除了獻唱首本名曲外,還擔任「說書人」的角色,在某些場口開始時先把故事的情節交代一下。姐姐寶刀未老,從踏出「虎度門」一刻便神采飛揚,腰板挺直,她不徐不疾、七情上面把對白唸出,記性之佳,叫人拜服,全日兩場表演換上多套服裝又佩戴不同的飾物,多次出台入台,這把年紀了,勞心勞力,不是敬業樂業是甚麼﹖
 
 
 

女主角鄭嘉嘉人靚聲甜,是樂壇有待發掘的明日之星;「許仙」梁毅超聲底雄厚,高大俊俏,是可造之材;「小青」陳殷翹是「香港兒童合唱團」的成員,只得15歲,卻毫不怯場且表現靈巧跳脫;C AllStar的演出是驚喜,他們演患上奇難雜症的病人,當年以啞劇舞蹈的形式演出,已算新奇C AllStar則以國語、上海話、廣東話等rap歌詞,襯以A cappella,效果惹笑生動,觀眾看得很開心中場休息前,受到勞工法例保障的「香兒」先謝幕,姐姐讓小朋友回家休息,翌日還是上課天呢。

下半部開始時,舞台吊下一個發光的大圓環,襯上金色的巨型木魚,法海和尚很有架勢地出場,效果懾人。李拾壹演的茅山道士很生鬼,和舞蹈員的互動醒神搞笑;也要讚讚Work It Out Dance年輕人,他們的舞跳得好,女孩子美得有性格到「明哥」黃耀明出場了,全場掌聲雷動,他以只此一家的唱腔演繹《愛你變成害你》和《誰能阻擋我的愛》,唱得實在好,我聽得很感動。

 
 

潘迪華縱橫樂壇半個世紀,地位和成就毋庸置疑了。值得她驕傲的,是那份不怕失敗,為夢想勇往直前的狠勁。潘姐姐的身邊時常圍著一班年輕人,他們都不只是禮貌式的敬老,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這位永遠在吸收和學習的巨星存在一份敬意。可以全無隔閡地和青年人相處,從彼此的身上吸取養份,相信是現階段的潘迪華最引以自豪之處。

20141109  明報  星期日生活